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劉曉春近日表示,民企融資難,銀行不愿意給民企貸款也是現實的市場規律在起作用。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還需要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劉曉春認為,銀行沒有不給民營企業貸款,民營企業的發展,都是在銀行貸款支持下起來的。其次,這些年銀行把更多的貸款投向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行業,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所有的優良資產都在風險領域,這說明中國的銀行都是遵循市場規律,都能夠規避風險賺到大錢。反觀外資銀行,加入WTO將近二十年來并沒有在中國有較大市場,很大原因是外資總行認為在中國貸款不能貸給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不能做那些影子銀行,但外資銀行的不良資產并不低。原因在于幾個很現實的問題:首先銀行追求安全性,而國有企業相較于民企更安全,不會輕易倒閉,這樣銀行就無法做到競爭中性,永遠會像現在這樣理性選擇。第二,貸款給國有企業,給政府融資平臺,效率上來講是做大筆業務,單筆成本較低;如果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單筆規模較小使得銀行的貸前、貸后的風險管理成本較高,在效率上并不合適。最后,從風險損失情況看,國企、政府融資平臺能夠妥善地來處理,實際損失也不太大,對這些損失,基本上也不會追究責任;但如果是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一方面損失會很大,另外會實質性追責。劉曉春認為,不是簡單的說民營企業風險高,銀行不愿意貸款,而是還有監管制度、政策和監管方式上的問題。劉曉春認為,金融的供給側改革,首先應該是監管理念、監管政策和監管方式要進行改革,這樣才能保證金融的供給能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