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市場“大咖”講了一些關于關稅的觀點。本來WTO從關貿總協定開始,就是在努力推動自由貿易,降低各國的關稅。五十年前關稅平均高度是50%-60%。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時候,關稅一般都降到了WTO的關稅水平,都降到了10%以下。WTO要求中國的關稅也要下降。以前我們汽車進口關稅170%,后來降到50%。現在我們汽車進口關稅還在25%的水平。
不過,我們整個中國的加權平均的關稅率,80、90年代是在40%-50%。到了90年代末加入WTO的時候到了百分之十幾。WTO給我們一個過渡期,要求我們十五年內降到15%以內。我們到2015年,的確降到9.5%。到去年已經降到7.5%。不過整個世界的貿易,已經降到了5%以內。美國現在是2.5%。
現在世界貿易的發展過程中,各國關稅不斷下降。關稅越低,越代表了一種貿易的自由化。但這個低關稅在世界貿易變化的格局中也不適應了,因為不管怎么說,你要收3%或者5%的關稅。
比如生產了一個杯子,賣到你國家,你這個國家只是在我這個杯子價值上加5%的關稅倒也不覺得有什么。但是如果我這個產品,中間的環節有幾十次的要經過各個國家的海關,要跨越各個國家的國界。因為是幾十個國家,在共同生產一個產品,這個時候,這個國家的零部件做出來了,到另一個國家變成一個部件。部件做出來了,再到又一個國家,變成一個模組,一個系統件,系統件又運到最終總裝廠,經過四個企業。如果這四個國家都征5%的關稅。這一部分就重復形成了百分之十幾的關稅,而且把勞動力、物流、運輸中的這些非產品的硬件部分,都是一些服務的部分都算到了這個產品的價格上,海關征稅的時候,是按價值多少來算你多少稅。就比如說一千公里的鐵路運輸的費用,航空運輸的費用,不斷的疊加,疊加的過程中都變成了關稅的一個基數。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大家發現,必須是零關稅才能適應這種幾十個國家,幾百個企業共同制造一個產品的局面。這個產品從最終生產廠賣到全世界,零關稅在這個過程是最合理的。所以,零關稅就這么提出來的。
問題在于,生產型社會與消費型社會是不同的,發達國家都是消費型社會,消費是主力,零關稅對于他們最有利,因為他們從世界各地買產品。生產型社會,整個國家大部分是靠生產來賺錢的,有時就是“賣苦力”,生產出來的產品,國家征收一個關稅,等于是在所有出口產品上“抽成”,賺取一點利潤,這算是國家層面的“利潤”,算是一點管理費用吧。
實際中國的關稅水平是在不斷下降的,甚至可以說是超水平下降。現在,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例是80%。以2018年為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56401億元。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6879億元,關稅2848億元,同比下降5%。從這些稅收結構可見,中國的關稅所占比例很小,那個面向國際市場的所謂“管理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而且,中國的關稅水平始終在持續下降,特別是在2012年后,國家關稅和進口增值稅及消費稅的增速都低于GDP的增速。國家關稅的GDP占比從2007年的0.53%已經下降到2016年的0.35%。
從這些關稅變化上可見,中國社會的確是在轉型當中,關稅與稅收的變化趨勢上已經有了表現。與此同時,對照中國的產業現實,又可發現中國的產業結構其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現在的第二產業的比重雖然經歷了不斷波動的過程,但長期穩定保持在40%到50%之間,工業內部結構得到了一些升級,這又導致了制造業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所以,可以這樣總結,中國的內需市場是在擴大,但關稅占比的下降,同時也表明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做了“讓步”,還是讓步還很大的。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經濟政策有必要審慎對待消費和市場空間的問題,如果產能方面不能采取果斷措施,加快從生產型社會轉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步伐,擴大內部市場空間,則中國經濟尤其是財政收入的前景不容樂觀。至于中國的“零關稅”趨勢,現在似乎早已走的過于超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