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央高度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這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運行形成了一定的壓力。隨著新《預算法》出臺,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得到規范,不過,短期內地方融資平臺清理和轉型仍面臨較大困難,一些地方開始通過PPP、政府基金變相融資、違規舉債,導致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增加。在這些融資渠道受到壓制之后,近兩年一類新的融資方式值得注意。安邦咨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在調研中了解到,現在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利用平臺公司向個人融資,具體的操作方式是發行針對個人和社會的理財產品,通過基金公司來操作。值得警惕的是,地方政府和平臺公司鼓勵當地機關干部職工和社會人士購買理財產品。有產品的年化利率有的達到11%左右,2年到期,每季度付息,到期還本。據了解,不少地方政府的干部都參加了這類融資。讓人驚訝的是,現在部分地方的政府融資,要求領導干部要帶頭支持,各單位分配任務指標。據媒體報道,某鎮曾向內部職工傳達一項融資任務:正科級60萬元,副科級20萬元,普通職工5萬元,上不封頂。有地方干部甚至從銀行以較低利息貸款,再來參加政府融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類理財產品,常常被宣傳為風險很小,甚至是零風險,因為產品發行機構是政府平臺類公司,而地方政府在背后做隱性擔保。據媒體報道,山東、安徽、云南等地都存在著類似現象。不過,在地方財政壓力不斷加大、中央嚴格約束地方隱性負債的背景下,這類平臺公司的融資嚴格來說與地方政府應該切割開來。這意味著,一旦平臺公司的理財產品出現違約,地方政府理論上是不用承擔責任的。特別要警惕的是,由于此類融資涉及到基層公務員個人和家庭,大家拿出的往往是家底子,或者以個人信用從銀行貸款,一旦政府融資出現違約,對地方的公務員隊伍穩定、社會穩定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對此類地方融資平臺面向個人的融資,需要高度警惕其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