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管理學報》“管理學在中國”學術主旨活動的回顧,集中討論了中國管理學理論的建構基礎問題。研究結論表明,管理學的學科基本屬性在于它是管理人經驗的學問,中國管理學理論的建構應該以民族史至今的管理者的經驗為研究對象;以經驗哲學為基礎,以中西互詮的方式尋找到的人類共同文明經驗是中國管理學與西方主流管理學能對話進而達到人類普適性管理理論的基礎。研究結論有助于進一步深入理解經驗在管理學理論建構上的作用,對從理論到理論的管理學理論建構方式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國管理學/理論建構/經驗人/生活世界/學科性質/中西互詮
作者簡介:張樹旺(通訊作者)(1976-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領導學及其中國化、中國本土管理學;李偉,郭璨,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劉素菊,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商貿學院;晁罡,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廣州 51064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572060);廣東省“十二五”社會科學規劃資助項目(GD11CZZ02)
《管理學報》于2016年第7期和第8期相繼刊發了張靜等[1]的《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化的演進與展望——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的發展范例與社群構建》(以下簡稱張文),以及蔡玉麟[2]的《也談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化和管理理論創新——向張靜、羅文豪、宋繼文、黃丹英請教》(以下簡稱蔡文)兩篇論文。前者對IACMR的發展歷程和關注主題演變進行了梳理。后者對張文所論IACMR發展歷程及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化進程中隱含的問題進行了評論,并依此向學界同仁發出“有沒有管理理論創新的德魯克之路”的震撼之問。鑒于此,筆者擬從管理學的實踐與經驗的哲學基礎角度就中國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范式選擇、與主流管理學的關系角度進行探討,以求教于前述兩篇論文作者。
1 “管理學在中國”學術主旨活動的發展歷程回顧
相對于IACMR成立18年來的“引入實證研究”、“強化情境研究”、“回歸科學精神”3個階段的發展思路,《管理學報》自2004年發起“管理學在中國”學術活動以來,憑借“管理學在中國”欄目和中國·實踐·管理等系列會議,對直接面向中國管理實踐的管理研究[3]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從中國的管理學理論建構從破題之時的主題迷惑,學術不自信,概念界定難走向了絕大部分參與討論者認同中國的管理學的存在;從理論否定階段進入到理論肯定階段;從概念界定、技術路線的討論到進行哲學基礎的討論境地中來??v觀這一腳踏實地,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富有效率的學術活動,其發展路徑和主題設定大致有以下具體分期。
1.1 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剖析階段(2004-2006年)
《管理學報》的“管理學在中國”欄目對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如和諧管理理論[3]、東方管理[4]、和合管理理論[5]、中國式管理[6])的理論內容、研究方法,以及同中國本土情境的關系、發展態勢、學術界評價進行了全面推介與系統分析。通過對這些“非主流”管理理論的討論,促使管理學界認識到以美國為主的西方主流管理學實證主義、科學主義、還原主義的研究范式與研究方法也存在著重大缺陷,是造成管理學在中國發展中實用性與嚴謹性失衡的主要原因。管理學的發展,特別是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應該破除此類研究范式的迷信[7,8]。此外,這一階段對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研究案例進行了系統的總結,用其研究方法的成敗反觀主流研究方法的成敗,成功地吸引了管理學者的研究熱情,形成了中國管理學者討論管理學發展方向的氣候,激起了理論建構的探索熱情。